赵礼杰律师受邀参加AI知识产权白皮书解读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2020年1月3日下午,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指导、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苏州交驰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白皮书(2019)》发布解读会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苏州成功举行。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作为白皮书特邀单位受邀参会,乐知新创首席法律顾问、乐真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赵礼杰律师受邀针对《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合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享。

微信图片_20200312144414.jpg

本次会议上,《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同步对外发布。来自人工智能产业、学术以及知识产权界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出席了发布仪式,并就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方面广泛关注的问题做了主题分享和相关探讨。

微信图片_20200312144434.png

《白皮书》由AIIA联盟组织、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联合20余家单位60多位AI专家共同编制而成,共有173页,达10万字。《白皮书》整体以实战为主要特色,在国内首次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对人工智能产业界的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北京乐真律师事务所和乐知新创(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程深度参与了《白皮书》的编制工作,AI法律专家、乐真律所管理合伙人赵礼杰律师负责了《白皮书》第4.4章节《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方法及举证责任分配》的撰写,并参与了白皮书整体架构设计等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312144441.jpg

在大会的主题分享环节,赵礼杰律师以《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合规管理要点》为主题进行了分享。赵律师首先结合典型案例对AI企业的数据合规严峻形势进行了剖析,然后针对AI企业的数据合规要点问题、AI企业的数据合规体系构建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分享,最后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对AI数据合规的两点心得。与会嘉宾均表示赵律师的分享注重实操,对企业的数据合规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赵礼杰律师受邀到清华大学授课并受聘为创新导师

2019年10月14日晚,由清华大学林丽慧教授开设的“创新、知识产权、商业战略”课程在清华x-lab举行,时任乐知新创(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法律顾问的赵礼杰律师受邀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进行授课,并被聘为清华x-lab创新导师。修读该课程的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以及多名清华x-lab的创业者参加了本次课程,现场座无虚席。

1.jpg

课程中,赵礼杰律师以“AI+X时代下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分享。赵礼杰律师以清晰易懂的语言,从“AI+X时代下的科技创新特点”、“AI+X时代给伦理和法律带来的挑战”、“AI+X时代下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思路”、“AI+X时代下的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等四个维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培训主题,角度新颖,观点务实,受到在场师生以及创业者们的一致好评。自由交流环节,赵礼杰律师与现场师生及x-lab的创业者们,就专利与商业秘密管理、外部供应商管理等大家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2.jpg

课程结束后,林丽慧教授代表清华x-lab为赵礼杰律师颁发了聘书,聘请其担任清华x-lab创新导师。赵礼杰律师表示,未来一定会履行好导师义务,为清华x-lab创业者的创新与创业、为清华创新课程在校生的学业与成长,积极提供引导、支持和帮助。

拼图.jpg

清华x-lab简介:

清华x-lab是依托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清华大学14个院系合作共建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面向清华大学所有院系学生、校友和教师团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相关服务。已有超过1000个团队加入x-lab。

赵礼杰律师代表供职企业旷视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专访

2018年7月,在AI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之际,时任旷视知识产权部负责人的赵礼杰律师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报的专访,介绍旷视在知识产权团队搭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以及知识产权的全业务、全流程、全嵌入管理方面的经验。如下为中国知识产权报的报道全文(也在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有刊载)。

 

旷视科技:创新求变,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8/7/31 9:2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旷视科技)的打卡方式别具一格。每天上班时,员工只需在公司门口站定,摄像头就会将其面部“捕捉”下来,与姓名一起显示在屏幕上。得益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旷视科技在金融安全、智慧城市、手机智能等产业领域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2017年,这家当时成立仅6年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十大突破技术主导者”“全球50大聪明企业”,并获得了4.6亿美元C轮融资,成为当时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走进旷视科技,一张名为“旷厂有IP”的海报格外显眼。四格漫画,标明“不动他人的知识产权奶酪”“软著登记能为公司省钱”“专利申请一定要及时”“商业秘密披露需谨慎”,详细讲解每一条知识点,并留下知识产权部门联系方式,鼓励员工主动寻求知识产权支持。尽管知识产权部门成立仅3年,但在今年7月,旷视科技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评审并公示。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团队、井然有序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深入企业文化的知识产权意识与运行机制……可以说,知识产权已经嵌入到旷视科技的商业运营血液中。

 

搭建多元团队 营造文化氛围

 

旷视科技的公司入口处摆放着一个约两米高的黄色机器人,旷视科技知识产权部负责人赵礼杰介绍,这展示了公司创始人关于创造智能机器人的梦想–当前旷视科技做的事正是先让机器人的眼睛动起来,也就是发展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据赵礼杰介绍,公司刚起步时,印奇、唐文斌、杨沐等公司创始人就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即“基于大规模图像数据的人脸特征提取方法及人脸识别方法”。“初期就奠定了公司的技术信仰,还有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尊重。”赵礼杰表示。

 

2014年起,旷视科技的专利申请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也正是那个时候,旷视科技的发展正准备进入商业化阶段,搭建专业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的事项提上了公司发展的日程。按照创始人的要求,管理知识产权的人必须懂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同时具备专利代理人资格,又要是知识产权律师。面试过不少人后,满足这3个条件的赵礼杰成了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

 

来到旷视科技后,赵礼杰做的第一件事是设置企业内部的专利奖励制度,鼓励员工提交专利申请,并且用专利布局的思维引导企业专利挖掘与申请。赵礼杰表示,随着知识产权部门的设立,公司的专利申请开始从粗放、无布局向有规划、服务于商业经营转变,知识产权部门的建设也不断加强。时至今日,知识产权部门共有6名员工,其工作背景包括专利审查员、专利代理人、企业专利顾问、知识产权律师等,每个人的资历都在6年以上。

 

“我们团队小而美、五脏俱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业经验,可以互相借鉴、优势互补。”赵礼杰表示,当前知识产权部门直接向首席运营官与首席技术官汇报工作。现已制定了管理制度、流程文件、操作指南、工作模板四级制度体系,针对企业技术人员、专利代理人等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制度可参考,并按照智慧城市等不同的产品线配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形成了完善顺畅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每年,新员工入职时,会收到来自知识产权部门发出的“给新同学的知识产权普及”宣传单;每个月《知识产权简报》会发布业界最新知识产权案例;知识产权部门还会不定时组织专利撰写等讲座培训。据赵礼杰介绍,现在每获得一件专利授权,除了奖金,知识产权部门还会将一块特别制作的黑色“专利石”授予发明该专利的员工,作为对创新的精神激励。

 

全嵌入式管理 助力企业发展

 

如今,走进旷视科技的展览区域,“旷视天眼系统”可以在茫茫人群中将可疑人员用红框识别标示出来,“旷视骨架识别”可以将人的身体骨架及其动态识别出来,还有的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出人的服装、头发特征乃至具体的生理年龄。赵礼杰说,这些应用于智慧城市、金融安全以及手机智能等领域的技术,旷视科技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截至目前,旷视科技已经在全球提交了超过700件专利申请,其中大多是发明专利申请。

 

事实上,知识产权部门的工作并不局限于专利申请与专利挖掘。“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原则是全业务、全流程、全嵌入。”赵礼杰表示,“全业务”即专利、商标、版权、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都进行统一管理;“全流程”即每一件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运用整个生命周期都进行追踪管理;“全嵌入”即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嵌入到采购、研发、生产、销售、人力等多个环节。

 

“市场部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我们会提供知识产权说明;财务部门在做税收筹划时,我们可以提供软件著作权相关信息,帮助公司享受税务减免政策。”赵礼杰介绍,今年旷视科技收购了北京艾瑞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对对方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尽职调查,除了检查其知识产权是否真实、有效,还会看对方专利应用与布局情况,将其中的风险提示给决策团队。而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知识产权部门也会将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按照产品类型、重要等级分类,并将相关说明提供给投资人,帮助企业提升融资吸引力。

 

“人工智能企业需要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本身是企业商业运作的保障,和技术创新一样是基础工作。科学地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才能保证知识产权的质量,真正建立起对技术创新的保护。”赵礼杰表示,尽管创业型的人工智能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具体事项会与大企业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还是围绕公司知识产权的权利与风险进行管理,开展对公司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工作,让知识产权实现对于一家公司的价值。(本报实习记者  邹碧颖)(编辑:蒋朔)